提升山东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价值链国际国内竞争力研究

作者:刘际宁 李能丽 王巧婧  来源: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  日期:2025年6月18日

山东省是经济大省,也是制造业大省及全国重要的制造业生产基地,工业规模体量大,发展态势好,规模效益稳居全国前列,制造业产业链价值链的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是保障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稳定全省经济大盘的压舱石。

近年来,全省按照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健全完善和提级推进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机制的部署要求,在梳理43条重点产业链的基础上,优化整合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装备、先进材料、高端化工、医药、工程机械、轻工、船舶和海工装备、纺织服装、农机装备11条标志性产业链。这11条标志性产业链是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所涉及的重点行业,涵盖了近七成的41个工业大类,产值占规上工业产业80%以上,基本涵盖了山东省制造业的主要领域。

一、山东省制造业总体概况

   经济实力持续增强。2023年,山东省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7.3%,低于2022年1.1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34198个,占全省规上工业比重94.0%,占全国规上制造业比重7.6%。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100540.7亿元,占全省比重88.6%,占全国制造业比重8.7%,同比增长4.3%,高于全国制造业3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工业企业利润总额4556.2亿元,占全省比重81.6%,占全国制造业比重7.9%。

    重点产品产量保持前列。2023年,国家统计局重点调度的57种制造业产品中,全省有25种制造业产品产量居全国前三位,占比43.9%。其中,原盐、机制及纸板、烧碱、化学农药原药、十种有色金属、氧化铝、铝材、大、中、小型拖拉机、家用冷柜等11种产品产量全国排名第一;纱、纯碱、初级形态塑料、发动机、彩色电视机等5种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二;布、新闻纸、生铁、粗钢、钢材、金属切削机床、大气污染防治设备、民用钢质船舶、电工仪器仪表等9种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三。

科研经费持续加大。2023年,全省R&D经费投入达到2386.0亿元,居全国第五位,同比增长9.4%;全省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9%,比上年提高0.10个百分点,低于全国0.06个百分点,居全国第八位。 

创新平台稳步推进。截至2023年底,全省拥有国家级“双跨”平台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平台40个,国家“数字领航”企业6 个,5G基站累计开通数量20.2万个,接入国家顶级节点的标识解析二级节点29个,国家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72个。全省建有全国重大实验室21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3家,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3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10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54家、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12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69家、全国质量标杆61项、35个项目入围国家示范工厂,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制造业集群集聚2024年11月,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全省新增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潍临日智能农机装备集群、青岛仪器仪表集群等3个,此前登榜的已有青岛市智能家电集群、青岛市轨道交通装备集群、潍坊市动力装备集群3个,累计总数达到6个,居全国第四位。拥有济南市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等7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拥有烟台市核电装备产业集群等25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拥有潍坊市元宇宙产业集群等15个山东省未来产业集群,拥有15个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及100个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

对外贸易持续深化2023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值3.3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其中,出口金额2.0万亿元,同比增长16.2%;进口金额1.3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出口值8840.3亿元,同比增长17.0%,占出口总值比重为43.4%;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电动汽车外贸“新三样”产品出口大幅增长,合计出口值93.6亿元,同比增长47.3%;中欧班列车开行2566列,同比增长24.7%。全省实际利用外资175.3亿美元,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比重11.0%,居全国第五位。全省8家企业上榜“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

二、提升山东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价值链国际国内竞争力面临的机遇

(一)全球产业链重构带来的机遇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俄乌冲突、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数字化等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对全球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为了在新一轮全球价值链分工演进中抢抓发展机遇,美欧等发达国家通过制定技术创新政策、加征关税、重振制造业机会、产业回流等措施,推动全球产业链朝着本土化、区域化、数字化、自动化、多元化方向重构。同时,全球产业链向低碳排放、区域集中、短链化演变,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成为全球价值链升级新方向。随着我国营商环境不断改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日益增强,全球产业链重构为我国带来了更多的国际合作机会,从而助力我国加快构建区域价值链,不断培育众多“链主”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的研发,突破“低端锁定”的困境,领跑某些重要产业领域,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升级。

(二)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的机遇

今年全国两会,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的首位。发展新质生产力涉及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组织管理人才引育等,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制造业产业链质量、效率和动力,是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发展布局的关键。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了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碳中和等领域快速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通过出台政策和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配套,强化制造能力,打造高端的、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和阶段,提高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专业化程度和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从而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升级。

(三)绿色低碳先行区带来的机遇

《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提出,纵深推进动能转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质量强省、数字强省、海洋强省和未来产业策源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引领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向新向绿是山东工业发展的底色,推动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产业链价值链提升竞争力注入了发展新动能。绿色低碳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减排降碳的数字化优化路径,破除数据壁垒,推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产业链上下游数据化衔接,有效助力产业链全过程数字化减排降碳,优化资源在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配置,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绿色制造、绿色建筑等,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低碳产业,构建绿色产业链价值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培育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生态主导力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推动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重塑全球经济竞争新优势。

三、提升山东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价值链国际国内竞争力面临的问题

(一)补链因素:链条延伸不足关联度较低

    山东省制造业产业链几乎覆盖了制造业31大类,但多数产业链发展不充分,仍需加快形成完整的全产业链。一是产业链条延伸不足。上下游所涉及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物流等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尚未完全形成,如高性能合成材料、创新药物、精密仪器设备等高端产品链条发展不完善,缺乏终端用户和生产性服务环节。二是产业链条结构有待完善。产业链企业间缺乏有效衔接和协作,尤其是中下游深加工企业较少,产业链较短且融合不够,产业间的配套情况相对薄弱,如工业软件、医疗设备、纤维材料等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和互补性较弱,同质化严重,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协同水平不高。三是关键核心基础零部件缺失。山东省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精,虽然基础性产品性能不断增强,但上下游产业链中,高技术制造业的关键核心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先进技术基础等严重依赖进口,造成产业链断链风险,如农机装备、航空发动机、工业机器人、高端芯片等核心零部件对外依赖度较高,国产化替代能力不足,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可不容缓。

(二)延链因素:研发与市场存在较强壁垒

山东省制造业产业链发展迅速,但仍存在研发技术壁垒、前沿领域发展滞后、企业融资壁垒等,造成产业链弱链无链。一是研发技术壁垒较高。高端产品研发周期长、投入大,而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投入不够,高层次的技术创新相对较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储备、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产品关键指标与发达国家同类产品差距较大。从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看,山东省2023年的水平为2.5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06个百分点,排名全国第八位。二是新兴前沿领域集群发展薄弱。山东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但高质量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基础薄弱,区域间产业布局缺乏统筹,同质化竞争及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如锂电池、元宇宙等产业链条上下游企业在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协同发展能力偏低,没有形成集群合力作战。三是市场机制有待完善。企业科研原创力欠缺,与高校及科研院所有效结合的产业创新机制未能形成,创新产品进入市场难;再者,企业存在生产资金不足,金融支持企业转型发展不够,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等市场性问题。

(三)强链因素:龙头骨干企业带动引领弱

龙头骨干企业在行业中具有经济体量大、产业链条长、市场影响力高等特点,但部分龙头企业对行业经济的拉动作用和品牌、人才优势不明显。一是新兴前沿领域企业实力不强。山东省新兴前沿领域企业大多实力不强,细分领域缺少特色鲜明的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2024年8月,《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全省能源集团、魏桥创业、海尔智家、山东高速等4家企业上榜,均属于传统优势产业,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缺少世界级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像浪潮、歌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整体实力有待继续突破发展。二是企业品牌建设有待加强。2023年世界品牌500强榜单中有海尔、魏桥等2家品牌,但多数制造业产品品牌尚未形成良好的形象,在国际国内影响力和知名度不高,缺乏强劲的竞争力,未能塑成一线品牌,难以在产业价值链中获取高额附加值。三是企业新型的复合型人才资源匮乏。全省新型的高端型复合型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缺口大,企业技能人才产业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而新兴产业所需要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相对匮乏。

(四)断链因素:产品质量与安全标准不高

山东省制造业整体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可靠性有待优化升级。一是高端制造业供应链存在断链隐患。从国际看,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美欧经济体货币政策紧缩及 “去中国化”战略等,推动美欧经济体供应链本地化,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从国内看,信息沟通不畅、关键原材料数字化、信息化水平亟待提升、技术人才匮乏、关键材料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因素都形成了高端制造业供应链的断链隐患。二是产品质量标准不高。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在产品的设计环节、生产环节、运输环节、维修服务环节等方面没有有效地建立质量控制机制,产品质量低下,处于价值链“微笑曲线”底部,导致产业链根治性和竞争力不高,存在断链风险及价值链低端化。三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有待提升。全省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程度不足,产品结构和产能结构有待提高,高端和高质量供给不足,出口偏向加工组装等低附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等短板,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四、提升山东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价值链国际国内竞争力路径

(一)加强重点产业链全局性规划和顶层设计

统筹协调重点产业链发展规划,提升产业链群竞争力,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发展新动能。一是充分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制定差异化支持政策,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和重点,确定发展方向和路径,聚集重点领域,统筹布局规划11条标志性产业链发展,加快构建“6997”现代化工业体系,构建新型工业化“四梁八柱”,助力现代化强省建设。二是加快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通过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双都市圈”带动全省东中西部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和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二)破除产业链协同中数据壁垒和应用壁垒

数字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推动了产业链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升产业链的生产率、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一是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通过数据中心、5G、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推动数字基础与制造业对接,加快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充分利用数字分析赋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11条标志性产业链,提升产业链竞争力。二是构建产业链上的共享平台。通过数字赋能产业升级,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产业上下游的共享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技术共享、设备共享、成果共享、订单共享、人才共享等,精确掌握产业发展动态,及时反映问题,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的精准对接,共同推动产业链技术进步和发展。

(三)推进延链补链扩链强链打造产业链集群

推进产业链“延链补链扩链强链”是重塑制造业竞争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一是增强产业链内外联动。聚集集成电路、医疗设备、工业母机、仪器仪表、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领域,通过增强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加强自主创新,解决“卡脖子”等关键技术等短板,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优势企业导入,推动优势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等延链补链扩链强链的全力发展,提升产业发展质态,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增强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合作,提升资源合理化利用,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极,增强产业链根植性和竞争力。二是全力打造产业链集群区。明确产业发展方向,依托链主企业,聚力推进延链补链扩链强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高端化工等11条标志性产业链上下游紧密配套,全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高辨识度的产业集群,并推动产业集群以各自不同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增强产业链价值链竞争力。

(四)培育国际地位的生态主导型的链主企业

    链主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占优势主导地位,具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市场影响力,引领了产业链发展方向,提升了产业竞争力。一是强化链主企业核心竞争力。聚焦主业,鼓励链主联合上下游配套企业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平台,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行业壁垒。加快培育产业链上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控制力,推动整个产业链更加高端、智能、绿色可持续的方向迈进。二是打造枢纽型链主企业。支持链主企业积极参与跨区域、跨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搭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平台,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并对上下游企业进行垂直和横行并购,有效整合研、人、采、物、产、供、销等资源要素,提升产业链的整体效率。同时,围绕链主企业特点,开展个性化培育,保障链主企业在创新、人才、土地、融资等方面的需求,着力提升链主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生态主导力等。

(五)提升产业链韧性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关键条件。一是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和安全水平制度。健全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充分运用数字化、智能化实现上下游企业的数据信息共享,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体系,突破“卡脖子”技术制约,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瓶颈产品国产化比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降低产业链供应链断链、卡链风险。二是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加大开放融合发展,战略性布局全球产业链,加强制造业企业国际合作,推动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在基础设施、人工智能、新能源、战略性矿产资源等领域的优势互补合作,落实多边经贸合作的重大工程和项目等,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国家合作体系,积极延伸产业链后端,促进产业链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鲁ICP备19061685号-2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510号
技术支持:济南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