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在巴黎气候大会上提出,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措施,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推进清洁能源、防灾减灾、生态保护、气候适应型农业、低碳智慧型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近日,习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利雅得峰会“守护地球”主题边会上指出,将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力争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绿色数据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建设绿色数据中心是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任务,是保障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是深入实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的有力举措。”
一、能源系统管理平台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济宁市能源系统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全市煤矿企业实现安全平稳生产运行,煤矿扬尘治理得到明显改善,重点用能单位依法用能意识明显提高。正在运行的省煤矿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市煤矿安防综合管理平台、市煤矿污染防治闭环管理平台、市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平台、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平台等5个信息系统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查看所属矿井值班带班与驻矿盯守、矿井出入口、避难硐室、煤场覆盖、运输车辆喷淋、PM10监测、矿井在线收发文件、煤矿生产调度、灾难天气应急响应、污染防治及整改、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上报等功能,同时,工作人员将煤矿企业有关情况每天上报市智慧城市管理平台,有力保证了全市煤炭生产企业的安全平稳发展和煤场扬尘的有效治理。但还存在以下问题:以上5个平台相互独立,没有实现数据源和终端硬件互通共享;正在建设的能源云,功能有待完善;省煤矿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功能齐全,仅实现了煤炭企业生产调度和收发文的管理,利用率低;没有建设市能源数据中心能耗在线监测分析系统;企业能源在线监测系统与市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平台相互独立,没有实现互联互通;没有与市智慧城市(大数据)运营中心实现互联互通;不能实现实时在线移动执法和移动办公。
二、建设能源绿色数据中心、构建能源综合管理云平台
为实现能源资源实时管控及执法监察的无纸化、信息化和闭环化,提高能源监管和执法监察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低成本,提出进一步加大能源云的建设投入,加强调度室在设备布局、制冷架构、外围护结构(密封、遮阳、保温等)、供配电方式、单机柜功率密度以及各系统的智能运行策略等方面的技术改造和优化升级,建设能源绿色数据中心;加大部门间的对接协调,会同交通、应急、大数据等部门,通过共享终端软硬件、整合现有管理平台、新建能源综合在线监测分析和数据中心能源资源实时管控系统,构建能源综合管理云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为能源行业健康发展增添动力。
能源云的主要功能,包括收发文管理、生产调度、值班值守、灾害天气预警、矿井设备监测、采掘工作面监测、煤场扬尘监测、运输车辆监管、重点用能单位用能监测、电力设施设备监管、油气管道监控、执法监察管理、执法人员测评、从业人员测评、应急备案演练、事故报告处理、监察预算管理、视频会议召开、在线教育培训、通知公示查看、远程执法及移动执法手机APP的开发。具体包括以下模块:
1.煤炭监察。
整合省煤矿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市煤矿安防综合管理平台,针对采煤掘进工作面、灾害天气、矿井生产运输设备、应急备案演练、事故报告处理等功能,建设数据中台,打通全市矿井实时在线监测数据,一旦发现问题,系统实时向主管部门和企业有关责任人发送警报通知。
2.扬尘治理。
整合市煤矿污染防治闭环管理平台、市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平台等系统,新上精密监测传感装置,实时监测企业PM10、PM2.5排放量,当污染排放达到某个限定范围区间,系统进行红、橙、黄色标记并向主管部门和企业有关责任人发出警报。
3.能耗监测分析。
新建全市能源绿色数据中心,包含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和数据中心能源资源信息化管控系统,强化对电能使用效率值等绿色指标的设置和管理,并对能源资源消耗进行实时分析和智能化调控,力争实现机械制冷与自然冷源高效协同,在保证企业数据中心和市能源数据中心峰值运行的前提下,实现电能使用效率值不高于1.8。同时,对重点用能单位能耗超过政府下达的限定值的,系统实时向主管部门和企业有关责任人发送警报通知。
4.供电设施设备监管。
新上高精度传感装置或无人机等智能巡检设备,用于监管重点电力设备设施的安全运行,并纳入发电企业能源监管调度范围,如有异常,系统实时向主管部门和企业有关责任人发送警报通知。
5.油气管道监管。
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对辖区内的石油、天然气管道等设施安装智能监控传感设备,纳入市能源综合监管云平台,如有跑冒滴漏等现象,系统实时向主管部门和企业有关责任人发送警报通知。
6.文件(文书)管理。
包含文件、执法文书的录入、中转、签发、收发、下发,执法案件公示等执法全流程的文件(书)闭环管理。文件(文书)每到达一个工作人员,系统实时向责任人推送微信、钉钉或短信提醒,责任人可以对文件(文书)进行查看、修改、审批、回复等操作,当达到整改期限时系统实时向相关责任人推送提醒,确保执法监察的实效性,避免出现懒政怠政行为。
7.人员评测。
将执法人员与企业监管、调度、统计人员纳入人员测评模块,录入人员的档案信息、执法信息、考试题库、专家授课视频、图片、文本等资料,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在线考试、测试,系统自动生成排名报表,不仅可以实现远程在线培训教育,也为领导开展培训提供决策参考。
8.预算管理。
统筹单位财务预算支付等业务,通过录入执法计划、执法文件、执法人员、地点、时限、就餐、住宿、用车、办公用品、考察学习、党建活动等明细,系统及时推送给相关责任人进行审核、审批、回复;每月自动生成财务收支报表,半年形成预算支出报告,为制定全年预算提供参考;同时,增加语音、视频通话等功能,提高预算管理的时效性和便捷性。
9.移动执法(办公)。
实现与微信、钉钉、济宁执法APP互联互通,充分发挥5G技术优势,运用视频通话、视频会议、电子签名、电子印章、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手段,确保移动执法、移动审批、移动办公的安全性、便捷性和实效性。
另外,模块一到模块五,均增加问题整改审批功能,通过运用语音通话、视频通话、视频会议等远程监管和远程执法手段,实现能源执法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提高能源执法的精准性、便捷性和实效性。
三、保障措施
构建能源综合管理云平台、建设能源绿色数据中心是一项系统工程,须做好以下保障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
设立以能源主管部门一把手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有关业务科室长、执法支队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专班,下设办公室,配备专业技术人员,重点推进项目进展。
2.设立专项资金。
设立项目专项资金或列入年度办公经费预算,或对接市信息化主管部门,统筹安排全市信息化项目经费,并负责监管经费具体使用,保证专款专用和高效使用,确保项目顺利上线。
3.加强沟通协调。
加强项目组与各科室、大队的沟通,加快项目推进;加强与市大数据主管部门的对接,为实现全市政务数据互联互通、提升全市治理能力贡献力量。
4.加强运营保障。
平台建成后,数据中心应配备相应的管理、运营、分析、值守人员,适时配备智能巡检机器人,确保平台24小时不间断运行。